中易网

征集老北京有典故的俗话

答案:1  悬赏:50  
解决时间 2021-11-07 15:08
征集老北京有典故的俗话
最佳答案
在老北京的俗语和歇后语中,有不少与北京的商市有关系。
在京城俗话中,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腰缠四大恒”之说。
马聚源是帽店,瑞蚨祥是绸布店,内联升是鞋店,这些都是人们所熟悉的京城老字号,惟有“四大恒”,人们不大熟悉。
所谓“四大恒”是当年京城有名的钱庄。按《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一书载:“当年京师钱庄,首称四恒号,始于乾、嘉之际,皆浙东商人宁绍人居多,集股开设者。资本雄厚,市面繁荣萧索与之有关系。四恒号皆设于东四牌楼左右,恒和号在牌楼北路西,恒兴号居其北隆福寺胡同东口,恒利号在路东,恒源号在牌楼东路北。凡官府往来存款,及九城富户显宦放款,多倚为泰山之靠。”
由此可见,四大恒在当年是财富的象征,能“腰缠四大恒”者,势必是殷富之人。古人喜欢称出门携款(银子)为“腰缠”,唐诗中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句,即是指此。
四大恒钱庄资本雄厚,据说内有慈禧皇太后的股本,故有“银行”的色彩。“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好景不长,所以“四大恒”“自庚子之役,颇受损伤,然犹支持十余年,始次第歇业。”恒源号、恒兴号歇业最早,恒利号曾维持到民国10年之后。
“四大恒”财源茂盛,“当年所出银票,市民皆视为现金,故始终无挤兑之事。”但是清末之后,因国势的衰败而衰败,故又出现了“四大恒不如一泰源”的说法。
泰源亦是一家大钱庄,开设在南长街。从泰源开始的位置上看,离清廷内务府会计司不远,又在紫禁城下,显然与清宫有密切关系,很可能是“民办官助”的金融机构。因此,“内务府与宫中流动之款,则于泰源号司之。”更为甚者,“该号不出银票,所用皆二指关税兑条一纸,然多数有至万金者,为他家所无。”凡此种种,说明“四恒不如一泰源”之说,并非空话。

在关于北京商市的俚语俗话中,有一句话叫:“老买卖——不养三爷”。
所谓三爷,泛指少爷、姑爷、舅爷。“不养三爷”并非是饿着这三种人,而是不许他们参与店里的经营和管理。
旧京城的老字号、大买卖,虽多为一姓或几姓家族所有,但具体经营和管理则由掌柜的管理,掌柜今日称经理,但在当年是店东手下的“打工者”、“白领阶层”,为使买卖兴隆,经久不衰,掌柜的必须尽心尽力,而“不养三爷”则是他们多年经验的结晶。
“三爷”,那些店东的少爷、小舅子和女婿,因自己的身份特殊,又与店东有亲缘关系,往往指手划脚,干预经营管理,有的“三爷”还仗势胡作非为,影响店铺的生意和声誉。基于此,不少明智的掌柜便有了“不养三爷”的招数,至于店主,出于经济原因和自己事业的发达,一般也默许和支持“不养三爷”。这样,“不养三爷”成了大商号不成文的规矩。
“不养三爷”,看起来是个简单的“回避”制度,其实是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结论。在工商史上,不少大买卖、老字号本来十分兴旺发达,但由于误用了不懂行又不检点的“三爷”,而使自己的买卖由盛至衰,乃至倒闭关张。此类的例子在旧京城就不少,以饭庄业的“八大楼”、“七大居”为例,就足以说明。这些“楼”和“居”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消失,内中原因很多,但是养了“三爷”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东兴楼饭庄的倒闭最有代表性(今日东兴楼与老东兴楼没有任何渊源关系,仅借用旧名)。
当然,也有些老字号是“子继父业”而发达的,不过,他们只是继承家业家产,并不是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不养三爷”与之没有矛盾,否则,就不会流传至今了。
“天桥的货——假的多”,亦是北京地区旧日流传很久的俗语,与“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有异曲同工之意。
天桥是京城旧日缩影,又是有名的藏污纳垢之地,此地市场上所卖商品,假、劣、破三字成了天桥商品的代名词。天桥没有什么老字号买卖,多的只是小铺和货摊,并有“雨来散”之说,而顾客又多为流动的,没有“回头客”。鉴于上述情况,这里经商者自然不会讲什么商德和信誉。故而有了“天桥的货——假的多”的歇后语。
后来,人们又将此话简炼,称“天桥的货”,谁在街上买了假货、劣货,大家都会说:“这是天桥的货吧?”。“天桥的货”,与今日人们所言的“白沟的货”、“晋江的货”有相同的含义。
近年,有人在弘扬并不存在的“天桥文化”,希望不要把“天桥的货——假的多”,加以“弘扬”和“继承”。
“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是京城流传甚广的一句歇后语。砂锅居在西四缸瓦市,是一家以卖砂锅菜为主的饭馆。据传,此饭馆开业于乾隆六年(1741年),系和硕定亲王的王府管家所开,原称和顺居,以卖煮白肉起家。煮白肉原本是清宫祭祖敬神的食物,和顺居继承了煮白肉的技艺,煮出的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鲜美可口,很受食客的青睐。但是,当年和顺居是小本经营,煮肉的锅只有一口,每天只能煮、卖一口猪,卖到中午时刻便告罄,如果顾客要想大饱口福,只能赶早而去,否则只好败兴而归。好事的北京人便依此造出了“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的歇后语。
当然,今天去砂锅居用餐时,就不存在“过午不候”的问题,此话成了一句没有具体所指的俏皮话儿。

北京街市中的俚语俗话和歇后语很多,举不胜举。诸如“六必居的抹布——甜酸苦辣全尝过”、“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吃烤肉到卢沟——晚(宛)来晚(宛)走”等等,都有典故、含义,细作分析就会发现许多关于北京旧日的商业轶事,十分有趣。
在众多关于北京商业的俚语俗话中,也有在全国流行的,如“童叟无欺,言无二价”。这句话如果真正实施,则是商业道德、商业作风的集中表现。但在旧中国、旧北京,这句话是十分虚伪的,成了商家奸诈的写照。因为他们真正干的是“童叟吾欺,焉无二价”。一些大买卖,为了维护本店的生意和信誉,当然不敢干“童叟吾欺,焉无二价”的事儿,那些摊摊儿卖货,尤其是在庙会、集市上的商贩,便无顾忌了。他们不仅欺骗买货的老人、小孩,还欺骗妇女、乡下人,总之,谁上他们这儿买东西,能蒙就蒙,能坑就坑。至于商品价钱,则讲究“要谎”,信口开河,漫天要价。像旧北京马路旁卖布头儿者,更是如此。他们一唱一和吆喝叫卖,量布连尺都没有,纯粹在唬弄人。此类商贩,怎么会有“童叟无欺,言无二价”之举,不欺人、不“要谎”,怎么行。
由于一些商贩奉行“童叟吾欺,焉无二价”的原则,人们从中又引发了“十个商,九个奸”,“无商不奸”之类的俚语,每逢人们一提到商人,都会和“奸”字连系。平心而论,商人与奸商并不是一个概念。奸商之说最甚是50年代之初,当时正值抗美援朝,一些商人在供应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用品中,弄虚作假,如将破棉袄的烂棉花,制成药用棉,用死猪肉制成猪肉罐头、用凉水冒充生理盐水……这些不法商贩如此坑害最可爱的人,人们称他们为奸商,并由此得出“无商不奸”的结论,是事实所在,历史的必然。
在经过“三反”、“五反”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等政治运动之后,“无商不奸”、奸商之类的俚语俗话才停止了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工作者”之称。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淳字和什么字组词
孕妇牙疼的厉害怎么办啊
2个月大的金毛犬吃什么好?
为什么古时候要将失火说成是走水勒?
美丽一生美容院地址在哪,我要去那里办事
简单的三明治怎么做?
鑫圣达发艺怎么去啊,我要去那办事
四川卧龙熊猫基地春节开放吗 春节想去四川卧
圣象自发热地板有什么特点呢?除了圣象还有什
送黄金戒指作婚戒好吗?结婚用的戒指必须是钻
洗碗布变蓝是什么原因?
二代身份证读卡器价格是多少
中央电视台讲各地美食的节目叫什么名字?
如何快速瘦背呢?
养刺猬有哪些价值?
推荐资讯
防蚊贴的粘性太大致皮肤破损,有什么方法能够
济南山大路南口那个两岸咖啡怎么样啊??我想
美妍堂养生会所地址在哪,我要去那里办事
想知道港龙航空上提供的红酒是什么品牌的...
唐山到佳木斯开车路线
产妇可以吃泡椒田鸡吗?我姐姐怀孕一个多月,
旧轮胎
松原江北哪里卖女士香烟
怎么办理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
如何克服石材缺陷打造完美石材
在弋江区火龙岗镇打出车去芜湖火车站要多少钱
为什么苦味食物可以去火?_
手机登qq时,显示手机磁盘不足,清理后重新登
刺客的套装怎么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