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禅修有什么好处?

答案:1  悬赏:0  
解决时间 2021-10-15 20:21
禅修有什么好处?
最佳答案
何长华居士讲述  佛教乃一注重实践之宗教,讲究实修实证,并非一味推究义理或盲目信仰可得。故云:“信若无解,信是无明,解若无行,解是邪见"。而在佛教修行中坐禅乃其主要之实践。戒定慧三无漏学中实以定为中心。持戒虽具无量不可思议功德,而其标的实为六根清净,俾可疾得三昧。故经云:“尸罗(戒)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其次,定能发慧。佛典浩如湮海,其中境界为超越世出世间法。非言语之可及,亦非推理之可得,惟有通过禅定乃可证知,故经云:“无碍清净慧,皆由禅定生"。“一切德行非禅不深,一切觉智,非禅不发"。兹再引下列经论以证禅定乃修为之要门: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小止观云:“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故知超凡入圣,必假静缘,坐脱立志,需凭定力,坐禅最为急务也。  然亦有高僧大德反对坐禅者,唐之荷泽神会大师即极力抨击坐禅,甚至斥之为黑鬼窟中坐。约其意以为坐禅沉空滞寂,不见自性。无漏性本自具足,无修无治,直下承担,当体即是。诚然,此乃南宗禅顿悟成佛之精义。但沉空滞寂并非坐禅之正法,实乃禅病,此处不宜申论。然而法无顿渐,人有利顿,能够“一闻言下大悟,顿见如来本性"者,古往今来,舍六祖慧能外能有几人。历代高僧大都由苦修实参而来,况吾等末法钝根乎!且修行四病--作、止、任、减。坐禅不如法,因可流入作、止二病。但率性而行,随诸法性,不断生死,不求涅盘,又岂非流入任病乎?是以“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既有此法,便有对待,不可独病坐禅也。故坐禅虽属假法,但以幻修幻,吾人末法钝根,不假此作为,方便重熏修,亦学无进路。是则妄何能除,真何能证,凡何能转,圣何能成。惟第一须要了解者,此乃以幻修幻,借作路径,修有为法而不住著即修无为法也。  圭峰宗实大师将禅定分类为下列五种:(1)外道禅,(2)凡夫禅,(3)小乘禅,(4)大乘禅,(5)最上乘禅亦即如来清净禅。第(3)(4)(5)乃佛教本来之禅,其内涵当然以大小乘之教义而为分别,其哲理不作赘论。现惟推介三种实践中之禅法,此皆殊胜法门,历代高僧大德修行之皆得功用。  (1)数息法门  此乃经说“五停心观"及“二甘露门"之一。数息者,数自己之呼吸也。呼吸方法不须采用丹田呼吸,自然呼吸即可,只求细长松静,但亦不须刻意调控。数呼吸时,数出不数入,数入不数出。即数呼气不数吸气,数吸气不数呼气。如是由一数至十,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但切不可数至10之後11、12、13数下去。专心数息,排除杂念,记数分明,心依於息,息依於心,别无他缘。此即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倘若刹那念起,入於六尘境界,即当将心摄来,住於正念,本法中所谓正念即数息也。  (2)观心法门  先休心息处,六尘万缘一概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过去未来一概不想。内心直观当下念头,往来起灭。勿随顺,亦不断除。只静静看著。妄念起时,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後起,仍是看著,妄念复灭,念若不起时仍如是看著。久久纯熟,自然看到一念不生,即与般若相应。《发菩提心论》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看著妄心即是“知而勿随"。吾人心性为妄念所染,是无明心,无明心何所依,修真如而起,观无明心即观真如心,观而得空,即是真如三昧。  (3)圆觉法门  若体知“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身心、事、物与及诸佛世界,有若梦幻空花,乱起乱灭,如是知幻即离,心无所取,亦无住著,犹如虚空,妄念从何起!正恁麽时,一心湛寂,了了分明,恍如朗月孤悬,便是本来面目。《澄观国师心要法门》云:“一念不生,前後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  再举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一段,并作参考,"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式,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久习淳熟,其心得住,此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  以上三法,大小乘禅乃最上乘禅皆备。对个人而言,法无优劣,以适合自己,修之得入,即是良法。昔舍利弗教二弟子,一修数息观,一修不净观,久修均无成效,後佛令互易法而修,不久俱得阿罗汉果。每人之因缘秉赋不同,可因自己性向喜爱先择修一法,如觉得身心安稳澄明,即知宜於此法。否则,可另修他法。然亦不须拘泥,可同时修二法或三法,愚下常於一坐中先修数或观心,後修圆觉。  吾人以有累之身,不得不涉世缘。倘於日常中不能保住净心,则修心有所间断,是则每日十二时中坐禅修为谨一二时而已。其余时间妄念攀缘,系缚尘境不得自在。故於日常应事接物中,尽量做到无事於心,无心於事,虽万事纷纭中而胸次泰然,八风不动,是即无时不在“止"中也。然亦要不离“观"法,例如四非常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此声色名利场中,不离观察自觉,身心不染,是谓之“行於非道,通达佛道"如是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与佛法相应,方是真正坐禅。  坐禅欲以除病,如人服药,不以药为善也。倘病去而药存,则其病与未除之病等。《六祖坛经》云:“人性本净,起心著净,即生净妄,妄为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即被净缚"。是以坐禅摄心至澄明之境时,即应忘却坐禅。切不可作意,我得殊胜法门也,我今坐禅也,我今入静也。应知以幻修幻之意,无有憎爱取舍,每日只平平常常默然坐去,著相修行,即是恶法。  复次,讨论一下初修坐禅行者慢惯常提出之疑问:  (1)如何是入定  从来经论中均无具体描述入定之境界。例如《六祖坛经》之“外无相是禅,内不乱是定",亦只通於理之阐明,至於具体之感受若何,仍甚模糊。然则经论何不作具体之描述?下愚以为其理有二:(a)人类之语言乃生活中事物经验之描述。如生活中无此事物或经验则应之词汇。而入定之境界乃人类生活经验之所无。故无言语可以表达,只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b)即使勉强比喻仿佛,例如朗月孤悬,则形究不切事小,妄立形相,误导後学事大,致後学以此作为标准,妄事追求,易陷魔境,且著意追求入定,则永远不能入定也。  (2)坐禅之时间长短  时人坐禅多斤斤计较时间长短。常以能久坐自炫,殊不知坐禅不在计较时间长短,在於如法不如法。倘坐不如法,虽久坐而无法利。若更苦撑苦挨,强力令住,往往产生弊病,甚或成狂,不可不慎。且有如上文所言,即使不在坐中修禅,历缘对境仍须不离定慧方便,有何时问长短可言。故宜从容入坐,出定即起。绝对不可看轻,钟计算时间,造成心理压力,则为静缚。  (3)如何摄心  初修坐禅行者,不是妄念纷飞,就是迷糊恍惚,似醒似睡。如何之精神状态方为正确?兹抄录永嘉玄觉大师之《禅宗集》一节以作准则:“寂寂破乱想,惺惺治无记。寂寂生无记,惺惺生乱想。寂寂虽能治乱想,而复还生无记。惺惺虽能治无记,而复还生乱想"。故曰:“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寂寂为助,惺惺为正"。  (4)如何却魔  “魔"在各经论中多有专题述及,可知并非寻常。此亦一般坐禅者心中之顾忌。而有心人更将之跨大渲染,至使初修者更谈虎色变,甚至有因之而不敢修习坐禅者,其实魔境皆因色、受、想、行、识五蕴而有。若非上根顿悟,甚难避免。然此亦修行之历程,每战胜魔军一次,则进境一步,是之谓修行。直至照见五蕴皆空,则成道不远矣,何惧之有。魔境千奇百怪,不可尽述,但大致约可分为两类:  其一,於坐中现种种可怖形象,但此不足惧,因知是魔,心有警剔,容易却除。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忧惧,用正观破之,即当谢灭。  其二,於坐中现种种胜善境界,甚或现诸佛菩萨等,此魔境甚易与“善根发相"相滥。使人爱著,陷溺邪网而不自觉。  故於坐中不论现何胜善境界,均正心不爱不著,不爱不取。《楞严经》中之却魔法为:“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爱群邪",不久魔境自灭。总言之,五蕴未尽,心有取舍欣厌,即为魔所恼。《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5)如何审知进境  於修为中身心与定相应,空明清净,澹然安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烦恼销薄,身心柔软,出入自在,是为正禅。亦由是测知进境。“有说皆是妄,有法便成执著"。拙文虽是漫谈,亦属如此。希读者善信会指月之意,收默契之效,旅次澳门,无典藉随身,引申经论,无从检校,若有错漏,恳谅之。  【注释】  尸罗:梵语,翻译为“戒"。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无记:心中昏愦,无所纪录。惺惺:清醒明白。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大伙都说说什么东西可以去除甲醛味
泳泰货运(大朗营业部)地址在哪,我要去那里办
闽清县有多少人口
谁能提供一份樱雪抽油烟机电机价格表?
初中女生体检量胸围时是脱出外衣隔着内衣量还
本身是软件开发咨询公司,现在做志书、广告片
金鹰购物卡在金鹰天地能用吗
客厅风水布局怎么摆放才好
家装客厅设计需要遵循哪些要点?
买车还是租车划算?签租车合同交全款压金和服
顺义北务蝴蝶兰基地
不同花的蜂蜜都有哪些不同,哪种花的蜂蜜最好
铁西附近可以帮婚宴的酒店价格在700元左右
天津哪有私人牙科 技术好还便宜
老人家适合吃的零食。
推荐资讯
如何防治老年耳聋发生?
洁神绿色干洗地址在什么地方,我要处理点事!
国内空运怎样代理
河南省洛阳市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附近的蛋糕
柳宗元是什么朝代的
孕后期如何打胎毒
本人想进购几台“酥饼机”,不知哪个厂家生产
唐山租房子
小孩黄高,是16.3,照蓝光12小时够吗?
孕妇牙疼上火怎么办?
西安拉土车司机招聘没照会开行不
广东哪里有华佗庙或者拜华佗的地方?
手机登qq时,显示手机磁盘不足,清理后重新登
刺客的套装怎么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