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孔子的介绍

答案:7  悬赏:0  
解决时间 2021-10-13 04:14
孔子的介绍
最佳答案

一.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二.孔子生平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三.孔子年谱
1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
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史记·孔子世家》说。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
阙里,生活艰难。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
弟于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
郑铸刑鼎。
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
孔母颜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
鲤,字伯鱼。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
故云”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
何以称霸的问题。
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
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
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
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
了齐国。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
弟于樊须、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入;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
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
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于已“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
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台灭明生。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
弟于陈亢生。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
弟于公西赤生。赤字华,鲁国人。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
弟子曾参、颜幸生。参字子舆,鲁国人。幸字子柳,鲁国人。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
《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
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
弟子颛孙师生。师字子张,陈国人。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
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于欲往,被子路阻拦。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
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
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
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
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
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
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
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
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
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弟子公孙龙生。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
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
地,遇公叔氏叛卫, 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
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
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
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左鬼右隹)
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
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
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
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
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
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
孔子在卫。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
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
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
孔子在卫。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
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
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
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于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
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猎获麟。孔了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
修《春秋》。
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于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
没有得到支持。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
孔于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
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
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四.孔子哲言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五.孔子性格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六.教育生涯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7、8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中有比他只小6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岁的子路。子路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
■第二阶段:自37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上授徒。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子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分从了政。
■第三阶段:自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去世,共5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全部回答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孔子生在鲁国,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孔子——

我国古代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门派的创始人;

主要思想精神体现在:“仁义礼智信”中,为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代表人,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编有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籍《春秋》,代表作有弟子记录的〈论语〉,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政治上鲁定公时期曾出任过鲁国的大司寇、并代理鲁相三个月。后因得不到鲁君的信任去职,周游列国,希望政治主张得到列国的支持,但不得志,回家著书立说。教育上实行有教无类。

孔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 儒家代表.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上海青浦区三星手机售后服务电话是多少?
红安红色景区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广州开奶茶加盟啥牌子,最好是台湾和香港的
2014河南高考考生人数是多少
苏州市相城区城北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在什么地
关于如何在学信网查询自考本科学历真伪,本人
新湖村地址好找么,我有些事要过去,
谁知道哪里可以做幼儿园网上报名系统?家长用
汽车补漆笔有用吗?怎么使用?淘宝网价格怎样
乳晕疼是怎么回事?
移空调外机需要多少钱?
请问各位打火机、布艺加工的代工生意是真实的
现代、传统工艺品,婚庆用品,家居软装饰品杂
请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大朗什么地方有历史故事
推荐资讯
哪种品牌护肤品含玻尿酸
涪陵电大附属幼儿园地址在什么地方,我要处理
关于手机号码号段的问题
坐便器水箱塑料还是陶瓷
转包协议书格式
团结湖公园那个水上乐园多少钱?时间限制多长?
江门家居装饰公司哪个水平高?
营口哪里有卖转椅轱辘的.
百顺毛巾地址好找么,我有些事要过去,
商用卷帘门价格高不高?
降胆固醇的食品
给一套华东师大版的(极为简单)的初二物理试卷
手机登qq时,显示手机磁盘不足,清理后重新登
刺客的套装怎么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