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什么是“人文精神”?什么是“终极关怀”?

答案:6  悬赏:20  
解决时间 2021-10-13 05:07
什么是“人文精神”?什么是“终极关怀”?
最佳答案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视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再高明的命题手仅以试卷也考不出人们的人文精神,因为人的精神在纸上是“答”不出来的。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例如,有些大学生(甚至是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学了不少人文知识,却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而有些识字不多的农民,没有读过像样的人文课程,却往往表现出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大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那就只能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有些农民虽然没学过多少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却因为生长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里,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使他们具有了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当然,这并非说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就不重要、可有可无了;有了人文知识,就为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知识背景——此不待言;这里强调的是,人文知识一定要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素养,变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也就是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的:“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见《品格——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新华文摘》2000年第11期)只有这样,才体现出知识孕育精神的真实意义,才显示出人文知识的真正价值。

什么是“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的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信神与不信神的问题。信神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灵魂的归处,不信神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理想的实现。从这一层面上说,他们又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目的,即“终极关怀”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有“天人合一”一说。《中庸》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董仲舒在天人感应的意义上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的《阴阳义》里,他认为人格神的“天”,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天人相副,可以互相感应。中国古代哲人未必读过《圣经》,但他们惊人的观点却与《圣经》里天主以他的肖像创造了人类的经文不谋而合。
      上世纪的1990年,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法国哲学家托克维尔洋洋七十万余言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被当代法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蒙·阿隆视作十九世纪与孟德斯鸠同样重要的社会学大师。
       托克维尔于1831年在美国就新大陆的民主制度进行了九个月的考察。他发现,在决定美国社会政治结构的诸因素中,宗教、风俗习惯比地理环境和法律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托氏十分肯定地指出:“一个社会要是没有宗教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商务译本第524页)
      托克维尔的话触及到的重要问题,还是一个常常为人忽视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终极关怀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当人们刚刚从神话,宗教和英雄崇拜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以为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终极意义,于是将自己终极关怀寄托在自由、理性、进步、富强这些世俗价值上。
     人的理性一度被认为是无所不能、主宰一切的,理性批判的利剑指向一切神圣的领域。然而,人的理性认识愈是深入,就愈是发现理性本身的局限,而理性无法填补的认识空间就只能由对终极价值的信仰予以填补。不仅托克维尔时代的科学家虔诚地相信天主的存在,即便是二十世纪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诸如爱因斯坦、汤因比等)的内心,也无不激荡着宗教的情怀。许多大科学家、大思想家正是怀着探索宇宙和人类终极原因的价值关怀,并坚信这一终极原因存在的虔诚信念,他们才能在自身的学术研究中超脱世俗的、功利的追求,以求知(也就是接近天主)为最高目的,保证了思想探索和学术研究趣味的纯正性、神圣性,也保证了理性运用的合理性、合法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的时代。然而,自由发展到了极致,反而会陷入不自由的境地。个中原因除了理性自决能力不发达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失却了终极关怀,无所信仰,在价值世界中陷入了虚无的境地。托克维尔说:“你对天主、对自己的灵魂对造物主和自己同类应负的各种义务,都渴望形成一种确定不移的观念。因为如对这些基本问题持有怀疑态度就将使自己的行动听凭偶然因素的支配,也可以说是任其混乱和无力。”(第537页)“人要是没有信仰,就必然受人奴役;而要想有自由,就必须信奉宗教。”(539页)由此可见,对终极价值的信仰是内心自由的重要资源之一,失去了终极关怀,也就失去了内心的自由。
     自从文艺复兴之后,人摆脱了神的羁绊,人的主体性被高扬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人的欲望、理性和创造性成几何级数膨胀。但人毕竟不同于神,人性的潘朵拉盒子一旦打开,不仅会放出天使,也会跳出魔鬼。终极价值的提出使人回到他在自然界应有的位置,一方面继续鼓励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使人产生敬畏感,注意与大自然的和睦相处,合理开发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汤因比说,世界上所有宗教都有一个长处,“就是把自然的力量视为神圣的东西。通过灌输对自然的畏惧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人们利用自然的贪婪冲动。”(《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如果没有终极价值和神对世界对现代化起着平衡的张力,现代化本身将演变为对人类的一次大浩劫,这已经为愈来愈多的思想家所认识。
     总而言之,适应现代化又超越现代化,这是现代社会终极关怀不可或缺的两大特质。托克维尔在书中一再赞誉的美国基督教,就是这样一种经过现代价值转换的终极意义系统,它不仅维系了现代化早期美国社会的整合,而且也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价值资源。参考资料:http://www.chinacatholic.org/printer.asp?NewsID=1090
全部回答
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视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再高明的命题手仅以试卷也考不出人们的人文精神,因为人的精神在纸上是“答”不出来的。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例如,有些大学生(甚至是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学了不少人文知识,却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而有些识字不多的农民,没有读过像样的人文课程,却往往表现出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大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那就只能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有些农民虽然没学过多少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却因为生长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里,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使他们具有了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当然,这并非说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就不重要、可有可无了;有了人文知识,就为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知识背景——此不待言;这里强调的是,人文知识一定要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素养,变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也就是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的:“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见《品格——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新华文摘》2000年第11期)只有这样,才体现出知识孕育精神的真实意义,才显示出人文知识的真正价值。 什么是“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的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信神与不信神的问题。信神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灵魂的归处,不信神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理想的实现。从这一层面上说,他们又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目的,即“终极关怀”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有“天人合一”一说。《中庸》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董仲舒在天人感应的意义上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的《阴阳义》里,他认为人格神的“天”,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天人相副,可以互相感应。中国古代哲人未必读过《圣经》,但他们惊人的观点却与《圣经》里天主以他的肖像创造了人类的经文不谋而合。       上世纪的1990年,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法国哲学家托克维尔洋洋七十万余言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被当代法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蒙·阿隆视作十九世纪与孟德斯鸠同样重要的社会学大师。        托克维尔于1831年在美国就新大陆的民主制度进行了九个月的考察。他发现,在决定美国社会政治结构的诸因素中,宗教、风俗习惯比地理环境和法律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托氏十分肯定地指出:“一个社会要是没有宗教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商务译本第524页)       托克维尔的话触及到的重要问题,还是一个常常为人忽视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终极关怀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当人们刚刚从神话,宗教和英雄崇拜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以为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终极意义,于是将自己终极关怀寄托在自由、理性、进步、富强这些世俗价值上。      人的理性一度被认为是无所不能、主宰一切的,理性批判的利剑指向一切神圣的领域。然而,人的理性认识愈是深入,就愈是发现理性本身的局限,而理性无法填补的认识空间就只能由对终极价值的信仰予以填补。不仅托克维尔时代的科学家虔诚地相信天主的存在,即便是二十世纪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诸如爱因斯坦、汤因比等)的内心,也无不激荡着宗教的情怀。许多大科学家、大思想家正是怀着探索宇宙和人类终极原因的价值关怀,并坚信这一终极原因存在的虔诚信念,他们才能在自身的学术研究中超脱世俗的、功利的追求,以求知(也就是接近天主)为最高目的 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视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再高明的命题手仅以试卷也考不出人们的人文精神,因为人的精神在纸上是“答”不出来的。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例如,有些大学生(甚至是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学了不少人文知识,却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而有些识字不多的农民,没有读过像样的人文课程,却往往表现出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大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那就只能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有些农民虽然没学过多少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却因为生长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里,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使他们具有了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当然,这并非说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就不重要、可有可无了;有了人文知识,就为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知识背景——此不待言;这里强调的是,人文知识一定要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素养,变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也就是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的:“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见《品格——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新华文摘》2000年第11期)只有这样,才体现出知识孕育精神的真实意义,才显示出人文知识的真正价值。 什么是“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的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信神与不信神的问题。信神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灵魂的归处,不信神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理想的实现。从这一层面上说,他们又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目的,即“终极关怀”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有“天人合一”一说。《中庸》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董仲舒在天人感应的意义上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的《阴阳义》里,他认为人格神的“天”,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天人相副,可以互相感应。中国古代哲人未必读过《圣经》,但他们惊人的观点却与《圣经》里天主以他的肖像创造了人类的经文不谋而合。       上世纪的1990年,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法国哲学家托克维尔洋洋七十万余言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被当代法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蒙·阿隆视作十九世纪与孟德斯鸠同样重要的社会学大师。        托克维尔于1831年在美国就新大陆的民主制度进行了九个月的考察。他发现,在决定美国社会政治结构的诸因素中,宗教、风俗习惯比地理环境和法律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托氏十分肯定地指出:“一个社会要是没有宗教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商务译本第524页)       托克维尔的话触及到的重要问题,还是一个常常为人忽视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终极关怀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当人们刚刚从神话,宗教和英雄崇拜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以为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终极意义,于是将自己终极关怀寄托在自由、理性、进步、富强这些世俗价值上。      人的理性一度被认为是无所不能、主宰一切的,理性批判的利剑指向一切神圣的领域。然而,人的理性认识愈是深入,就愈是发现理性本身的局限,而理性无法填补的认识空间就只能由对终极价值的信仰予以填补。不仅托克维尔时代的科学家虔诚地相信天主的存在,即便是二十世纪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诸如爱因斯坦、汤因比等)的内心,也无不激荡着宗教的情怀。许多大科学家、大思想家正是怀着探索宇宙和人类终极原因的价值关怀,并坚信这一终极原因存在的虔诚信念,他们才能在自身的学术研究中超脱世俗的、功利的追求,以求知(也就是接近天主)为最高目的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视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再高明的命题手仅以试卷也考不出人们的人文精神,因为人的精神在纸上是“答”不出来的。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例如,有些大学生(甚至是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学了不少人文知识,却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而有些识字不多的农民,没有读过像样的人文课程,却往往表现出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大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那就只能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有些农民虽然没学过多少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却因为生长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里,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使他们具有了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当然,这并非说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就不重要、可有可无了;有了人文知识,就为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知识背景——此不待言;这里强调的是,人文知识一定要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素养,变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也就是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的:“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见《品格——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新华文摘》2000年第11期)只有这样,才体现出知识孕育精神的真实意义,才显示出人文知识的真正价值。 什么是“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的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信神与不信神的问题。信神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灵魂的归处,不信神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理想的实现。从这一层面上说,他们又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目的,即“终极关怀”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有“天人合一”一说。《中庸》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董仲舒在天人感应的意义上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的《阴阳义》里,他认为人格神的“天”,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天人相副,可以互相感应。中国古代哲人未必读过《圣经》,但他们惊人的观点却与《圣经》里天主以他的肖像创造了人类的经文不谋而合。        上世纪的1990年,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法国哲学家托克维尔洋洋七十万余言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被当代法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蒙·阿隆视作十九世纪与孟德斯鸠同样重要的社会学大师。         托克维尔于1831年在美国就新大陆的民主制度进行了九个月的考察。他发现,在决定美国社会政治结构的诸因素中,宗教、风俗习惯比地理环境和法律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托氏十分肯定地指出:“一个社会要是没有宗教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商务译本第524页)        托克维尔的话触及到的重要问题,还是一个常常为人忽视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终极关怀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当人们刚刚从神话,宗教和英雄崇拜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以为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终极意义,于是将自己终极关怀寄托在自由、理性、进步、富强这些世俗价值上。       人的理性一度被认为是无所不能、主宰一切的,理性批判的利剑指向一切神圣的领域。然而,人的理性认识愈是深入,就愈是发现理性本身的局限,而理性无法填补的认识空间就只能由对终极价值的信仰予以填补。不仅托克维尔时代的科学家虔诚地相信天主的存在,即便是二十世纪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诸如爱因斯坦、汤因比等)的内心,也无不激荡着宗教的情怀。许多大科学家、大思想家正是怀着探索宇宙和人类终极原因的价值关怀,并坚信这一终极原因存在的虔诚信念,他们才能在自身的学术研究中超脱世俗的、功利的追求,以求知(也就是接近天主)为最高目的,保证了思想探索和学术研究趣味的纯正性、神圣性,也保证了理性运用的合理性、合法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的时代。然而,自由发展到了极致,反而会陷入不自由的境地。个中原因除了理性自决能力不发达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失却了终极关怀,无所信仰,在价值世界中陷入了虚无的境地。托克维尔说:“你对天主、对自己的灵魂对造物主和自己同类应负的各种义务,都渴望形成一种确定不移的观念。因为如对这些基本问题持有怀疑态度就将使自己的行动听凭偶然因素的支配,也可以说是任其混乱和无力。”(第537页)“人要是没有信仰,就必然受人奴役;而要想有自由,就必须信奉宗教。”(539页)由此可见,对终极价值的信仰是内心自由的重要资源之一,失去了终极关怀,也就失去了内心的自由。       自从文艺复兴之后,人摆脱了神的羁绊,人的主体性被高扬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人的欲望、理性和创造性成几何级数膨胀。但人毕竟不同于神,人性的潘朵拉盒子一旦打开,不仅会放出天使,也会跳出魔鬼。终极价值的提出使人回到他在自然界应有的位置,一方面继续鼓励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使人产生敬畏感,注意与大自然的和睦相处,合理开发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汤因比说,世界上所有宗教都有一个长处,“就是把自然的力量视为神圣的东西。通过灌输对自然的畏惧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人们利用自然的贪婪冲动。”(《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如果没有终极价值和神对世界对现代化起着平衡的张力,现代化本身将演变为对人类的一次大浩劫,这已经为愈来愈多的思想家所认识。       总而言之,适应现代化又超越现代化,这是现代社会终极关怀不可或缺的两大特质。托克维尔在书中一再赞誉的美国基督教,就是这样一种经过现代价值转换的终极意义系统,它不仅维系了现代化早期美国社会的整合,而且也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价值资源。
肠道胀气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的,常表现为嗳气、腹胀腹痛和矢气(放屁)。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胃肠道胀气的有关知识。 胃肠道气体的来源: 正常成人每天胃肠道潴留约100-150ml少量的气体,当气体量增多时,就形成胃肠道胀气。一是随吞咽或饮水等将空气吞入胃肠道,二是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酵解产生气体,三是气体从血管内弥散至肠腔。 胃肠道气体的排出: 经口排出为嗳气,经肛门排出为失气,而大部分被肠壁吸收。 胃肠道胀气的机理: 1. 大量吞入空气:吞气症可吞入大量气体;精神因素或某些胃肠道疾病使唾液增加时,也可随唾液吞入较多气体;大量饮水或饮进饮料时,也易吞入空气。 2. 肠道排空障碍:肠梗阻或肠壁张力减弱时,肠道内可积聚过量气体和液体。 3. 消化不良:含纤维素较多的粗糙食物可增加肠腔容量并影响正常蠕动而产生腹胀;长期应用广谱抗菌素,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而致食物发酵产生气体。 很多胃肠道疾病,以及肝胆胰、腹膜等疾病都可产生胃肠道胀气。 容易引起胃肠道胀气的产气食品: 含高淀粉的产气类食物,如萝卜、土豆、红薯、芋头、南瓜、板栗等,这些丰富的淀粉、糖类、纤维素,外加吃进去的肉食,经肠道细菌充分发酵之后,会产生多量的硫化氢、氨气,如一时排不出去,蓄积在肠道之中,便会引起胃肠道胀气。 豆制品(包括豆腐、豆浆、豆腐脑等)中有数种抗营养因子,其中两种是与胃肠道有关的,一种是胰蛋白酶抑制素,是能抑制体内蛋白酶活动的一种物质,如摄入过多,会影响对蛋白质的消化,井对胃肠有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另一种是肠胃胀气因子,它能使人产生胃肠道胀气、腹泻以及消化不良等现象。请参看豆制品利弊谈 胃肠道胀气的中医治疗(仅供参考): 1. 寒热错杂型:我在临床上遇见的胃肠道胀气患者最多的就是这一型。症状:胃脘饱胀或腹部胀满,午后、晚上较重,稍进食即觉胀满;伴有口苦或口臭,或有恶心、嗳气,胃腹怕寒,欲进冷饮食而又不敢,大便不畅或便秘或便稀,或矢气(放屁)较多;舌苔白腻或黄腻。治疗:我经常用加减半夏泻心汤,加用促进胃肠排气的中药,效果很好。欲索取胡医生的这个中医经验方者,请看方法。 2. 食积停滞型:症状: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厌闻食臭,或矢气、大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治疗:保和丸、山楂丸。 3. 脾胃虚寒型:症状:胃腹满胀,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喜暖喜按,进热饮、热食则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治疗:理中汤或厚姜半甘参汤。 4. 湿热蕴结型:症状:胃腹胀满,恶心欲呕,心中烦闷,口渴不欲多饮,时时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疗:王氏连朴饮。 5. 实热内结:腹满持续,或腹部硬痛,或绕脐痛,大便秘结,手足汗出,潮热谵语;脉沉实,或迟而有力,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治疗:大承气汤。注意:有些急腹症(如肠梗阻)可见到本型症状,需要迅速看急诊或住院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视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再高明的命题手仅以试卷也考不出人们的人文精神,因为人的精神在纸上是“答”不出来的。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例如,有些大学生(甚至是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学了不少人文知识,却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而有些识字不多的农民,没有读过像样的人文课程,却往往表现出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大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那就只能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有些农民虽然没学过多少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却因为生长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里,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使他们具有了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当然,这并非说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就不重要、可有可无了;有了人文知识,就为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知识背景——此不待言;这里强调的是,人文知识一定要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素养,变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也就是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的:“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见《品格——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新华文摘》2000年第11期)只有这样,才体现出知识孕育精神的真实意义,才显示出人文知识的真正价值。 什么是“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的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信神与不信神的问题。信神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灵魂的归处,不信神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理想的实现。从这一层面上说,他们又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目的,即“终极关怀”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有“天人合一”一说。《中庸》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董仲舒在天人感应的意义上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的《阴阳义》里,他认为人格神的“天”,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天人相副,可以互相感应。中国古代哲人未必读过《圣经》,但他们惊人的观点却与《圣经》里天主以他的肖像创造了人类的经文不谋而合。 上世纪的1990年,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法国哲学家托克维尔洋洋七十万余言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被当代法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蒙·阿隆视作十九世纪与孟德斯鸠同样重要的社会学大师。 托克维尔于1831年在美国就新大陆的民主制度进行了九个月的考察。他发现,在决定美国社会政治结构的诸因素中,宗教、风俗习惯比地理环境和法律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托氏十分肯定地指出:“一个社会要是没有宗教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商务译本第524页) 托克维尔的话触及到的重要问题,还是一个常常为人忽视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终极关怀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当人们刚刚从神话,宗教和英雄崇拜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以为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终极意义,于是将自己终极关怀寄托在自由、理性、进步、富强这些世俗价值上。 人的理性一度被认为是无所不能、主宰一切的,理性批判的利剑指向一切神圣的领域。然而,人的理性认识愈是深入,就愈是发现理性本身的局限,而理性无法填补的认识空间就只能由对终极价值的信仰予以填补。不仅托克维尔时代的科学家虔诚地相信天主的存在,即便是二十世纪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诸如爱因斯坦、汤因比等)的内心,也无不激荡着宗教的情怀。许多大科学家、大思想家正是怀着探索宇宙和人类终极原因的价值关怀,并坚信这一终极原因存在的虔诚信念,他们才能在自身的学术研究中超脱世俗的、功利的追求,以求知(也就是接近天主)为最高目的,保证了思想探索和学术研究趣味的纯正性、神圣性,也保证了理性运用的合理性、合法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的时代。然而,自由发展到了极致,反而会陷入不自由的境地。个中原因除了理性自决能力不发达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失却了终极关怀,无所信仰,在价值世界中陷入了虚无的境地。托克维尔说:“你对天主、对自己的灵魂对造物主和自己同类应负的各种义务,都渴望形成一种确定不移的观念。因为如对这些基本问题持有怀疑态度就将使自己的行动听凭偶然因素的支配,也可以说是任其混乱和无力。”(第537页)“人要是没有信仰,就必然受人奴役;而要想有自由,就必须信奉宗教。”(539页)由此可见,对终极价值的信仰是内心自由的重要资源之一,失去了终极关怀,也就失去了内心的自由。 自从文艺复兴之后,人摆脱了神的羁绊,人的主体性被高扬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人的欲望、理性和创造性成几何级数膨胀。但人毕竟不同于神,人性的潘朵拉盒子一旦打开,不仅会放出天使,也会跳出魔鬼。终极价值的提出使人回到他在自然界应有的位置,一方面继续鼓励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使人产生敬畏感,注意与大自然的和睦相处,合理开发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汤因比说,世界上所有宗教都有一个长处,“就是把自然的力量视为神圣的东西。通过灌输对自然的畏惧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人们利用自然的贪婪冲动。”(《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如果没有终极价值和神对世界对现代化起着平衡的张力,现代化本身将演变为对人类的一次大浩劫,这已经为愈来愈多的思想家所认识。 总而言之,适应现代化又超越现代化,这是现代社会终极关怀不可或缺的两大特质。托克维尔在书中一再赞誉的美国基督教,就是这样一种经过现代价值转换的终极意义系统,它不仅维系了现代化早期美国社会的整合,而且也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价值资源。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视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再高明的命题手仅以试卷也考不出人们的人文精神,因为人的精神在纸上是“答”不出来的。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例如,有些大学生(甚至是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学了不少人文知识,却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而有些识字不多的农民,没有读过像样的人文课程,却往往表现出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大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那就只能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有些农民虽然没学过多少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却因为生长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里,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使他们具有了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当然,这并非说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就不重要、可有可无了;有了人文知识,就为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知识背景——此不待言;这里强调的是,人文知识一定要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素养,变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也就是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的:“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见《品格——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新华文摘》2000年第11期)只有这样,才体现出知识孕育精神的真实意义,才显示出人文知识的真正价值。 什么是“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的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信神与不信神的问题。信神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灵魂的归处,不信神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理想的实现。从这一层面上说,他们又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目的,即“终极关怀”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有“天人合一”一说。《中庸》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董仲舒在天人感应的意义上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的《阴阳义》里,他认为人格神的“天”,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天人相副,可以互相感应。中国古代哲人未必读过《圣经》,但他们惊人的观点却与《圣经》里天主以他的肖像创造了人类的经文不谋而合。        上世纪的1990年,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法国哲学家托克维尔洋洋七十万余言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被当代法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蒙·阿隆视作十九世纪与孟德斯鸠同样重要的社会学大师。         托克维尔于1831年在美国就新大陆的民主制度进行了九个月的考察。他发现,在决定美国社会政治结构的诸因素中,宗教、风俗习惯比地理环境和法律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托氏十分肯定地指出:“一个社会要是没有宗教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商务译本第524页)        托克维尔的话触及到的重要问题,还是一个常常为人忽视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终极关怀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当人们刚刚从神话,宗教和英雄崇拜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以为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终极意义,于是将自己终极关怀寄托在自由、理性、进步、富强这些世俗价值上。       人的理性一度被认为是无所不能、主宰一切的,理性批判的利剑指向一切神圣的领域。然而,人的理性认识愈是深入,就愈是发现理性本身的局限,而理性无法填补的认识空间就只能由对终极价值的信仰予以填补。不仅托克维尔时代的科学家虔诚地相信天主的存在,即便是二十世纪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诸如爱因斯坦、汤因比等)的内心,也无不激荡着宗教的情怀。许多大科学家、大思想家正是怀着探索宇宙和人类终极原因的价值关怀,并坚信这一终极原因存在的虔诚信念,他们才能在自身的学术研究中超脱世俗的、功利的追求,以求知(也就是接近天主)为最高目的,保证了思想探索和学术研究趣味的纯正性、神圣性,也保证了理性运用的合理性、合法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的时代。然而,自由发展到了极致,反而会陷入不自由的境地。个中原因除了理性自决能力不发达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失却了终极关怀,无所信仰,在价值世界中陷入了虚无的境地。托克维尔说:“你对天主、对自己的灵魂对造物主和自己同类应负的各种义务,都渴望形成一种确定不移的观念。因为如对这些基本问题持有怀疑态度就将使自己的行动听凭偶然因素的支配,也可以说是任其混乱和无力。”(第537页)“人要是没有信仰,就必然受人奴役;而要想有自由,就必须信奉宗教。”(539页)由此可见,对终极价值的信仰是内心自由的重要资源之一,失去了终极关怀,也就失去了内心的自由。       自从文艺复兴之后,人摆脱了神的羁绊,人的主体性被高扬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人的欲望、理性和创造性成几何级数膨胀。但人毕竟不同于神,人性的潘朵拉盒子一旦打开,不仅会放出天使,也会跳出魔鬼。终极价值的提出使人回到他在自然界应有的位置,一方面继续鼓励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使人产生敬畏感,注意与大自然的和睦相处,合理开发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汤因比说,世界上所有宗教都有一个长处,“就是把自然的力量视为神圣的东西。通过灌输对自然的畏惧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人们利用自然的贪婪冲动。”(《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如果没有终极价值和神对世界对现代化起着平衡的张力,现代化本身将演变为对人类的一次大浩劫,这已经为愈来愈多的思想家所认识。       总而言之,适应现代化又超越现代化,这是现代社会终极关怀不可或缺的两大特质。托克维尔在书中一再赞誉的美国基督教,就是这样一种经过现代价值转换的终极意义系统,它不仅维系了现代化早期美国社会的整合,而且也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价值资源。参考资料:http://www.chinacatholic.org/printer.asp?NewsID=1090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我想请教各位大虾,苏牧跟金毛到底是哪个好养
成都哪里能买到儿童手摇船
曼地亚红豆杉苗木价格是多少钱?
武汉武昌紫阳路附近有什么KTV?
西安激光脱毛安全吗?有没有妈妈做过激光去眼
有一个我很关心的朋友找不到工作很心急,于是
求4月新番有哪些?
新浦区 有哪些私立小学
杭州拱墅区休闲店在哪里啊
洛阳石化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怎么样
请问是南方人的性欲强,还是北方人的强
A2.A1驾驶证问题
广州摩羯座法式烘焙蛋糕甜品店有马卡龙吗?好
建设银行(沙湾分理处专柜)地址好找么,我有些
森川结斐bt介绍
推荐资讯
枣集镇宋河水都会所地址好找么,我有些事要过
广州城建学院男女比例是多少?
加盟有意思UES到底需要多少钱啊?包括加盟费、
我想在济南做点低成本创业,什么项目比较好呢?
北京哪里有卖吉普衣服的
饶阳大尹村什么时候赶集
最强大脑金秀贤哪一期几点直播
海棠花有毒吗?室内养殖合适吗
申请重庆市公租房有哪些条件
阳光保险?阳光车险理赔怎么样?
舞+舞艺术培训机构地址在哪,我要去那里办事
欧露,克里斯汀,莉莲蛋挞,85°c,六寸和八
手机登qq时,显示手机磁盘不足,清理后重新登
刺客的套装怎么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