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明清时期,考上庠生或廪生、贡生的年龄分别是多少?

答案:11  悬赏:50  
解决时间 2021-11-01 03:32
明清时期,考上庠生或廪生、贡生的年龄分别是多少?
最佳答案

   科举制于中国的封建帝制里,起到不可替代的选才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蒲松龄及其笔下《聊斋志异》的深刻讽刺寄寓,我们暂且放开其弊,而观其利。

    明朝平定天下之后,全国共有一百四十府、九十三州、一千一百三十八县,急需各种人才,充当管理庶务的官员,所以非常重视兴办学校,培养学生。朱元璋在未登极称帝的前三年就在南京建立了国子学,令品官子弟和京城士民中俊秀通文义者都到国子学读书,以延揽、培养人才。洪武十五年,国子学改名国子监。国子者,国家之子、国之骄子也;监(jiàn音见)则是官府机构名,诸如秘书监、钦天监等。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就叫监生,也有沿用旧称,叫他们太学生的。

    洪武中对于监生的使用极为重视,《明史·选举志》称:“初以北方丧乱之余,人鲜知学,遣国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六人分教各郡。后乃推及他省,择其壮岁能文者为教谕等官。”当时监生出身而授官要职者甚多。 洪武二十六年,擢监生刘政、龙镡等六十四人为行省布政、按察两使及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都是省级、副省级官员。用为四方大吏者就更多了。大批的太学生出任官吏,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明初官员缺乏的局面。太学生既然是日后即用的后备官员,因此对于在太学读书的学生,朝廷也便给予了极优厚的待遇:厚给廪饩,岁时赐布帛文绮、袭衣巾鞾。正旦元宵诸令节俱赏节钱。孝慈皇后积粮监中置红仓二十余舍,养诸生之妻子。监生被派往各部实习,担任小官,称为历事生。历事生未娶者,赐钱婚聘,及女衣二袭、月米二石。诸生在京师岁久,父母存,或父母亡而大父母(即祖父母)、伯叔父母存,皆遣归省,人赐衣一袭,钞五锭为道里费。一次,明太祖幸太学回宫后,马皇后问及“生徒几何?”太祖答:“数千。”马皇后道:“人才众矣。诸生有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于是立红板仓积粮赐其家。太学生家粮自此始。

国子监学生即监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举监。

    举监即举人坐监之制,始于永乐中。当时会试下第的举人由翰林院录其优者送入国子监学习,以待下科会试并给教谕之俸。弘治中,朝廷竟然尽使落第举人入监。监生绝大部分都可当官,所以只要考取了举人,就可以称“老爷”了。但也不尽然,弘治间,,近万名监生等着吏部授官,有十余年不得官者。

2、贡监。贡监有四种贡法:

    岁贡。岁贡又叫岁进士,因初以各儒学岁贡一人故名。其后贡例屡变,洪武二十一年(1388),定以府、州、县分别一、二、三年贡一名;二十五年(1392),改定府学岁贡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永乐八年(1410),又定为州、县户不及五里者,州岁贡一人,县隔岁一人。后改依洪武二十一年例。宣德七年(1432)后,再改用洪武二十五年例。正统中,改为府学每岁一人,州学每三岁二人,县学每二岁一人。直到弘治、嘉靖后再改用洪武二十五年例,遂成定制。岁贡生员到京后,要到翰林院考试,中式者方许入国子监,不中者罚充吏。洪武二十一年(1388),重申岁贡生员选择标准时定:“必资性淳厚、学问有成、年二十以上者方许充贡。”从而保证了生员来源的质量。但时间久了,贡生的质量就出现问题了。府州县贡献生员时,有意挑选当廪生多年、屡考不中的老学生应付差事,免得他们影响本地的科考成绩。科考成绩与地方官的薪俸、升降是挂钩的。

被选入国子监的贡生们入监后还要经过再考后分堂肄业,经过学习,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才可授官。

    选贡。选贡始于弘治中。南京祭酒章懋上言:“洪、永间国子生以数千计,今在监科贡共止六百余人……乞于常贡外,令提学行选贡之法。不分廪膳、增广生员通行考选,务求学行兼优、年富力强、累试优等者乃以充贡。通计天下之广约取五六百人。以后三、五年一行,则人才可渐及往年矣。”乃下部议而行。选贡施行后,对于岁贡冲击甚大。选贡多英才,入监后即为上等,拨诸司历事时亦显才干。相比之下,岁贡生员颇显颓老势绌,多不愿再入监读书,朝廷只得尽使落第举人入监。于是举人、选贡、岁贡更迭盛衰,国子监便出现了监生时多时少的情况。

恩贡。恩贡是指国家有庆典,或新皇帝登极,以特恩令当贡者即时充贡。因为属于特别选充,其地位往往高于岁贡。

    纳贡。纳贡是指纳粟之例,始于景泰四年(1453)。凡纳粟之家得以入监。且不限出身资格,即使庶民亦可与生员同样入监,时称之为民生,亦称俊秀。

3、荫监(也可写作荫监)。荫读印,意为祖宗对子孙荫庇。荫监为官员之子以荫恩入监者。明初,定文官一至七品皆得荫一子,后渐限于三品京职方可请荫,其得入监读书者称官生以别于民生。亦有不限于官品而特恩入监者称之恩生。一般死节官员之子得为恩生:凡官员因公死亡的,照本官应升品级加增,并得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六月,期满录用,叫难荫。

4、例监。例监始于景泰元年(1450),时值“土木之变”后边事颇急,令天下纳粟马者入监读书,限以千人为止。行四年而罢。

    以上是官办学校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监生的有关知识,下边再谈谈地方官办学校的情况。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谕中书省臣曰:学校之教至元其弊极矣!使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夷狄上下之间,波颓风靡,故学校之设名存实亡。况兵燹以来,人习于战斗,唯知干戈,莫识俎豆。朕恒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行之。

又曰: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风俗,莫先于学校。自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弛,人纪荡然。加以兵乱以来,人习斗争,鲜知礼义。今朕一统天下,复我中国先王之治,宜大振华风,以兴治教。今虽内设国子监,恐不足以尽延天下之俊秀,其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以作养士类。其府学设教授一员,秩从九品,训导四员,生员四十人;州学设学正一员,训导三员,生员三十人;县学设教谕一员,训导二员,生员二十人。师生月廪食米人六斗,有司给以鱼肉,学官月俸有差。学者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

     以县学为例,洪武间规定县学生员二十人(即是学生又有员额限制,所以叫生员)。这二十名生员是由童生经过层层考试选拔进县学的,他们可以享受不服兵役、徭役的特权,可以不受笞刑,不受刑讯逼供,吃国家皇粮,叫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廪即米仓)。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要求进学的就越来越多。于是国家又在定额之外增广生员人数。到宣德以后又确定了增广的数额:两京府学增六十人,在外府学增四十人,州学增三十人,县学增二十人。这些增广的生员出现以后,为与初设的食廪生员相区别,于是称原设生员为廪膳生员,称增广者为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其后读书人数一增再增,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省称附生。于是明代的府、州、县儒学生员中便有三种不同的生员: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由于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都有固定的数额,而附学生员没有数额的限制,所以后来凡是初入儒学的生员,统统作为附学生员,然后再经过考试去补充廪生与增生。

除了廪生、增生、附生外,有时还有例生,即通过向国家捐赠钱粮取得生员资格者。

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都无廪米。

   那么,庠生是怎么回事呢?庠(xiáng音祥),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全部回答

当时的科举是没有年龄限制的,才会出现范进中举的荒唐事

那时不限制年龄

都是没有限制的

科举时代,对于考生没有年龄的限制。

明、清两代,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庠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没有年龄限止。

就看你啥时候考中了,没有年龄限制。

这个都是没有限制的哈!

古代没有限制

好像是没有时间和年龄限制。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淡水鱼清道夫人能吃吗
小腿烫伤伤口愈合之后,为什么会很痒
买酒鬼酒股票跌了一块多 要不要抛 不过我买了
孕妇专用护肤品推荐
得上肌酐高吃什么好啊?...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规划
大连 泉水 马栏广场 泡崖 买房 哪好
求大神给2016长沙学区房推荐一个?谢谢
家具什么牌子比较好
宝宝从上下来就天天闹特别是夜里1点2点钟,经
农村集体土地建房要办理什么手续
新乡天气为什么多大风天气?
一个月宝宝拉不出大便什么原因
关于夜尿几次算正常?
新世纪电器地址在什么地方,我要处理点事
推荐资讯
苏州哪家大润发楼下的店铺支持使用大润发购物
湖田派出所怎么去啊,我要去那办事
客厅色彩风水有哪些禁忌?
刚你查那个物流能再说的具体点吗?我网上查没
长春哪里有丝带绣卖?
准备从澳门坐船去香港,请问澳门有几个码头可
请问孕妇能使用电热宝吗?
木剑式芦荟:也叫木立芦荟,在成都哪里能买到
天天快递在哪?
惠南镇到嘉定镇坐地铁需要多久
我上网久了后突然一甩头头很痛是什么一回事?
西红柿炒鸡蛋放糖是为了去酸味吗
手机登qq时,显示手机磁盘不足,清理后重新登
刺客的套装怎么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