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谈迁简介

答案:6  悬赏:80  
解决时间 2021-01-19 22:44
谈迁简介
最佳答案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全部回答
我暂时保留我的看法!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1593-1657) 明清之际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枣林人。早年有志编次明代史事。明天启元年(1621年)起著《国榷》,至天启六年完成初稿,以后仍陆续修订。清顺治二年(1645年),又续订明崇祯、弘光两朝史事。两年后,全稿被窃,发愤重撰。顺治十年北上,居京两年半,访问皇亲、宦官、降臣及故明公侯的门客,搜集遗闻,以订正《国榷》。所著尚有《枣林杂俎》、《北游录》、《枣林集》等。
【谈迁】(1593-1657) 明清之际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枣林人。早年有志编次明代史事。明天启元年(1621年)起著《国榷》,至天启六年完成初稿,以后仍陆续修订。清顺治二年(1645年),又续订明崇祯、弘光两朝史事。两年后,全稿被窃,发愤重撰。顺治十年北上,居京两年半,访问皇亲、宦官、降臣及故明公侯的门客,搜集遗闻,以订正《国榷》。所著尚有《枣林杂俎》、《北游录》、《枣林集》等。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能受天磨真好汉,不招人妒是蠢才什么意思
我一米八二可以进仪仗队吗?仪仗队可以学开车
qq游戏帐号被腾讯官方限制了异地登,怎么取消
餐后五小时是不是空腹
我和婆婆吵架,我离家出走了,接下来该怎么办
娶一个有学历的一般偏丑点,还是娶一个没学历
人为什么会缺铁?
苏g-02-2011图集第51页52页后浇带做生
工程地基检查验收可以用哪些方法?
马自达6 2007款 用什么机油
建行单位帐户如何查询余额?
求melody krystal 中文音译歌词,各位亲帮帮
被誉为“太湖红梅”的锡剧,曾是华东地区三大
用3.4.6三张数字卡片能摆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
高力房到黑龙江省多远
推荐资讯
明星家庭照,基因有多强大
哈尔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道里办事大厅地址在
源汇区漯河金隆鞋业(交通路店)地址是什么,有
人口统计学变量是什么?
利文宾馆地址有知道的么?有点事想过去
这是游隼吗,怎么能让它吃食啊,谢谢
如何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
苗族最具有代表乐器是
百度高等治扁平疣吗
怎样查看linux里gcc的版本号
请问大家结婚后老婆总是住在娘家这是什么原因
二周岁宝宝眼睛长麦粒肿一直不好,怎么办啊
手机登qq时,显示手机磁盘不足,清理后重新登
刺客的套装怎么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