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什么是傣族?

答案:1  悬赏:60  
解决时间 2021-11-05 21:13
什么是傣族?
最佳答案
族称。云南傣族,自称“傣”。汉唐史籍称傣族先民为“濮”、“越”、“僚”,宋、元、明称“白衣”、“白夷”,清以来称作“摆 夷”。汉族民间习惯称“摆衣”,也有“旱俸” “水傣”之说,语意不确 切。傣族分布地区纬度较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北纬21度10分至22度40 分,东经99度50分至101度50分之间,面积约19112.5平方公里。德宏傣族景颇 族自治州在北纬23度50分至25度20分,东经90度31分至98度43分之间,面积 约11173平方公里。其他大部分傣族分布地区也都在北纬25度以南。但南部地 区的傣族人口比较集中、稠密,北部地区傣族人口的分布比较分散、稀少。上述南部地区的气候,因受印度洋温湿气候的影响,属亚热带和热带季 风季雨林气候类型。其显著特点是季节上分为凉热雨3季,每年10月到次年 2月,从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晴朗干燥,形成凉爽的天气,称为凉季;2〜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温迅速升高,气温炎热干燥,称为热季,6〜9月由于南亚持续高温,在印度北部形成低气压中心,这个低气压中心强 烈吸引了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东的西南季风,经过辽阔温暖 的热带海洋,包含大量水气,经南亚大部分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雨 季。云南南部和西南边境傣族地区,年平均温度在摄氏21°左右,年降雨量 在1000〜1700毫米之间,这些地区,终年不见冰雪,土壤肥沃,非常适宜各 种动植物的生长。所以,傣族地区有“植物王国”“天然动物园”的美称。 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傣族先民早就有较为发达的农业,考古学家和农学家 认为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稻谷的民族之一。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傣、泰、老、掸、还有越南西北三省的 岱、侬、泰人都是古代百越、百濮民族的后裔。泰国湄南河流域的泰人,老 挝湄公河流域的老人,越南红河、黑水河流域的泰、岱、侬人,缅甸伊洛瓦 底江、萨尔温江流域的掸人,还有印度阿萨姆邦的傣阿洪等,他们和傣族有 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族源。语言文字据语言学家研究,傣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 支。划分为两个主要的方言地区:西双版纳方言和德宏方言。西双版纳方言 包括西双版纳方言通行地区,及孟连、金平、澜沧、元江、江城等地的傣族地区;德宏方言包括德宏方言通行地区,及耿马、双江、镇康、沧源、景谷 等县的傣族地区。傣语的共同特点是:只有20个左右的辅音音位。韵母比较复杂,多达 七、八十个,有m、n、ŋ、p、t、k6个辅音尾,但结构整齐。声调同声韵母 都有密切的关系。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名词修饰语在中心词之后,结果补 语在动词和宾语之后,指示词后置,量词不重迭,人称代词有双数,动词和 形容词可带多种形式的后附音节。词汇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有不少汉语和 巴利语借词。两种方言的不同点,以两个标准音点来比较,在语音上,以允景洪话为 代表的西双版纳方言多b、d、n三个声母的辅音音位,和一整套带喉塞音的 单元音短音音位;以芒市话为代表的德宏方言韵母多一个a。在词汇方面同源 词约占50〜60%。语法方面允景洪话人称代词应用复杂,常因辈份、亲疏、 爱恶等因素而替换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而芒市语已经过高度概括,只用单 数、双数、多数等区别。至于虚词的应用,两个方面差别较大,很少有几个 相同的。由于不同源词所占比例在40%以上,以及虚词应用上的差别,所以 两种方言之间一般难以通话。傣族共有四种民族文字,即傣泐文(西双版纳)、傣讷文(德宏)、傣 绷文(德宏瑞丽)、傣端文(金平)。傣泐文即指西双版纳经典傣文,傣语 称“多倘姆”(totam意:经文),不仅使用于西双版纳方言地区,而且使用 于芒市、耿马、景谷等地区,而且还使用于泰国的清迈、缅甸的景栋和老挝 等地区,用以抄写巴利语佛经。傣泐文共有56个字母,41个字母是拼写巴利 语,再增添15个辅音字母,就可以完全反映傣语的实际。经典傣文传入的时 间,大约是在14世纪中叶第九世召片领刀坎时随着佛教由兰那传入。经典傣 文的前身是孟文,盂文的前身是南印度文。傣讷文主要指德宏方言地区的傣文,一般称为“多立”(tolik意:“书 文”),使用于德宏方言地区,但在景谷、孟连、耿马、临沧、沧源这些本 来就是从勐卯移居而来的傣族地区,也使用德宏傣文(书文),这些地区的 傣族,书写佛经时用西双版纳傣文(经文),书写社会文书、诗歌、小说时 用德宏傣文(书文),两种文字并用。德宏傣文传入的时间,明初李思聪作 《百夷传》曾记载“大事作缅书,皆旁行为记”,当是指这种傣文。那么李 思聪所记“旁行为记”正是1396年之前,可以推知,《百夷传》之前,德宏 傣族就已在使用傣文了。这种傣文仍然是印度字体,傣文传入时佛教还没有传人德宏地区。傣绷文与缅甸掸邦的掸文基本相同。瑞丽、孟定南丁河外的傣族村寨使 用傣绷文抄写佛经,同时使用傣讷文(多立文)处理社会文书。何时传人历 史不详。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与越南莱州一带的俸文文字很相似,创始年 代不详。族源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源于中国古代沿海一带的百越族 群。《汉书•地理志》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 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在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说,百越源于沿海 一带;二是说,“百越”有别于夏的子孙“少康”,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 体。壮傣语诸族如壮、傣、侗、布衣、水、毛难……皆源于古代越人。傣族 是百越人的后裔。百越居住在沿海一带,百越诸部的发展演变,大体上是自东而西由北而 南地推移,这是历史发展的大概趋势。沿海一带地区留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应是越人或其先民的文化遗存。 这些文化中最富有特征的器物是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锛,近年来这两种器物在 云南、贵州地区时有发现。可以说,新石器时代云贵高原就已发现了越人的 足迹。春秋以后,百濮百越陆续向西南地区移动,汉代百濮百越入滇,就更 加显现。除黔西南的鮮舸、滇东南的句町濮人比较强大以外,其余的陆续向 西南地区移动的濮、越人,他们始终未形成一个集团,未建立自己的民族政 权,往往是一些分散的、生存能力十分微弱的部族。魏晋以来,对南方少数民族多使用“僚”的泛称,他们分布于川、陕、 黔、滇、桂、湘、粤等省。所称僚人多半为百越支系(但是其中也有少数氐 羌部族被称为僚者,如大渡河畔的白彝族《魏书》称之为“獠”)。唐代又 有葛僚、仡僚、南平僚之称,今有仡僚族、土僚族之称。与越人相近者还有 濮人。史前期在黄淮流域、濮水之滨发现濮人居住,称“夷濮”,殷周时濮 人分布于江汉流域以及川东一带,春秋以后渐散布巴、蜀各地以及湖南沣、 沅二水流域及滇、黔各地。因其部族繁多,又称百濮。魏晋以后被统称为 僚,有时也称濮、越,所以越、濮、僚混称之事时常出现。僚就是古代的骆越,在魏晋以后不再称骆或越,而统称为僚。骆越分布 在南方的广大地域内,巴蜀境内有不少的越人部落分布。《博物志》称:僚 的分布是“荆州极西南界至蜀”,《魏书》讲汉中达于邛笮,皆有僚人的分布。《唐书》记载,僚人的分布地广,而且名称也达20余种,如南平僚、乌 浒僚、剑南僚、巴州僚、益州僚、罗窦僚、桂州山僚、东西玉铜僚等。从唐 代僚人的这些名称,可以看出僚人的分布基本上就是古代的西瓯,骆越的分 布地域,并且是不断地向各方移动。入川僚人的来源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北上入川的西瓯骆越之僚 人,如前文所说,另一部分是春秋以后自江汉流域入川之百濮、扬越,唐、 宋以后迁入云南的傣族,很可能多与四川僚人的迁徙移动密切相关。历史10世纪前后,以庸那迦部落和峤赏弥部落为标志的这两个强大的 民族集团建立,他们具有较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经过多年的积蓄力量,始 建立了傣族自己的民族政权。这就是南部的以帕雅真为首的“景垅金殿国” 和西南部的以思可法为首的“麓川王国”。这是唐宋以后出现的新局面。两 大民族集团建立政权之后,以往曾经一度在历史舞台上闪现过的百濮百越及 诸僚的族群,纷纷归附,于是,两大傣族集团壮大发展。下面按两种文化类型分述:第一种文化类型:西双版纳傣族——庸那迦国、景垅金殿国。“庸那迦”有两种解释法,按泰语的解释,“庸那迦”音译为 “Yonok”,按泰语“nok”是“鸟”的意思,按巴利语,naka是“龙”的意 思。“Yo”不明其意,汉语写作“庸”。史籍中或称“益努国”,当是指 “庸那迦,,。757年,在景迈建立庸那迦国。据马司帛洛的越南半岛诸国考:“庸那迦 国分二部,北部为车里(XienRun润),南部为金城国(XienSen疑为清盛, 或景线),其境内的属国不少,如素可泰、景迈、金城、车里皆是。”此所 谓车里,当是8世纪前后在景洪建立的傣泐政权“泐西双邦”。应当还包括今 泰北的景线的前身盂枋、帕尧等小国。正当8世纪之际,南诏和真腊两个阵营斗争。南诏强盛,势力达到南亚 次大陆。真腊北上扩张,达到湄公河中游、湄南河上游地带,此时小泰诸部 落,在两大强国中间求生存,南部对付真腊(的直接威胁),北部对付南 诏。庸那迦的后继者是建立于车里的“景垅金殿国”(1180),建立于 泰国北部的“兰那国”( 1296 ),建立于湄南河上游的“素可泰王国”( 1257),建立于老挝的“南掌国”( 1353 )。傣族传说中的“泐西双邦”时代,叙述了 1180年景垅金殿国帕雅真立国 以前就已在景洪出现过一个傣泐人的政权组织,共经历了 13代傣泐王。“泐西双邦”说,第12代傣泐王召苏南罕绍在位时,曾召集了山区民族头目和傣 族头目划分山区和坝区的地界,建立了“昆细昆憋”(四大臣八大臣)的领 导集团,订立了收贡制度及管理“勐阿拉维”(景洪)的各项制度。并建立 基层的布闷、布板、布怀的头人制度,村寨中的团结互助的制度等,可以 说,这是封建领主制度的初创阶段。这些记载是与傣族史的情节合拍的。《泐史》是西双版纳傣族的第一部编年史,这部用傣文撰定的史籍, 记载着从傣族第一代召片领帕雅真及以后各代的史籍。《泐史》完全证实建 立在车里(景洪)的景垅金殿国是云南南部最大的傣族聚居区,是第一个傣 族部落的国家组织形式。《泐史》说“帕雅真战胜此方之后,兰那、勐交、 勐老皆受其统治,时天朝皇帝为共主”。所谓战胜此地各方,按历史事实来 说,主要是真腊的北侵势力。1002〜1050年真腊王国苏利耶跋摩一世北侵, 在整个湄公河流域乃至琅勃拉邦地区建立了宗主权,使这些地区处于他的统 治下。从真腊北侵到帕雅真入主勐泐其间经历了二、三百年的岁月,这就可 能是湖西双邦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必然是遇到强大的敌人,经过艰难困苦 的战争环境,几代人的牺牲流血,最终获取胜利,帕雅真方才能够控制兰 那、勐交和勐老,实现勐泐地区的统一。第二种文化类型:德宏傣族——峤赏弥部落联盟、麓川国。唐玄奘曾在《大唐西域记》介绍过峤赏弥国。峤赏弥国:梵文Kosambi, 是古代印度16大国之一。10世纪前后在滇西南形成的峤赏弥部落联盟的“峤 赏弥”,傣族称“峤赏弥”、“果占壁”或“歌藏毗”,都是同一地名的不 同译音。傣族喜欢借用佛教古国的国名给自己的国家命名,借用印度高僧长 老的名字为自己的僧人命名,借用印度古寺名给自己的佛寺命名等,所以, 印度“峤赏弥国”与德宏“峤赏弥”部落联盟,是异地同名的问题,是一种 常见的梵化现象。建立“峤赏弥部落联盟”之前,德宏傣族先民在哪里?据德宏傣族民 间普遍传说,他们是从怒江上面的大森林来的。怒江傈僳族说:傈僳族进入 怒江之前,怒江两岸的水田、灯笼坝和福贡坝的水田,都是摆夷人开垦出来 的,在称嗄还有傣族地名和摆夷坟的遗址。丽江纳西族学者和即仁先生考证,当摩些人来到丽江之前,这里曾经 是傣族先民“濮系解蛮”的居住地。他在《试论濮系解蛮的族属》的论文中 说:《元史•地理志》载:“通安州,治所在丽江之东雪山之下,昔名三 赕,濮系解蛮所居,其后摩些蛮叶古年夺而有之,世隶大理。”他说,濮与 越只能解释为一个民族的不同名称,而不是不相同的两个民族。“掸”与“系解(掸即Siam或syam系解即siam,古读作“系解”或“线”)这只是对 同一名称和方音变读或汉字异写而已。所以古代居住在丽江境内的濮系解蛮 当是今日傣族的先民。和先生举例说,从历史传说和现存的“摆衣坝”“摆 衣村”遗址看,傣族先民确实在丽江境内金沙江边不远的河谷地带居住过。 丽江巨甸区紧靠金沙江有一块沙坝,至今还称摆衣坝,据说古时候的摆衣人 在此淘过金。丽江石鼓区还有多处摆衣村寨的遗址和摆衣坟。和即仁认为, 这些被称为“濮系解蛮”的摆衣人何处去了呢?他说,从丽江木氏土司始 祖叶古年攻占丽江,占领“濮系解蛮”的土地到现在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617〜626后),傣族先民濮系解蛮被摩些族征服后,确实有些已经和当地 纳两族融合,而有些也确实被迫迁走了。我们推测,金沙江石鼓镇往西走,渡过澜沧江,就紧邻着怒山山脉(碧 罗雪山),越过茫茫林海的怒山山脉,山脚下正是怒江州福贡县小坝子,来 到这里的摆衣人在怒江一带立脚生根,开辟水田,沿江岸居住若干个吐代。 后来傈僳族来到,傈僳族作为战胜者,占领了怒江流域,摆衣人又再度向怒 江下游迁徙。这正与傣族传说“从怒江上边大森林来的”相吻合。我们思 考,濮系解蛮很可能就是德宏傣族的先民。以此推论,在7〜8世纪,德宏傣族已经入滇。他们居住在山地水边,休 养生息,繁殖人口,积蓄力量。传说11世纪时在今德宏地区出现了四个大部落,都属于傣掸族系,他们 就是峤赏弥国部落联盟的参与者。(1 )孟生威(Mongsenvi),即元朝云南行省统辖,后来明代建置木邦 的木邦宣慰使司。(2)孟兴古(Mongsingu),就是明朝所建的動养宣慰使司。(3)孟底(MongTi),明代以其地建为干崖宣抚司,为大盈江流域一些 傣族部落的联盟。(4)孟卯(MongMao),在瑞丽江两岸,元代以其地建宣慰使司。大约6世纪前,出现了缅人组织的骠国,“永昌西南三千里有骠国”(唐会要卷99)。骠国强盛起来以后,与邻近的民族发生了联系和争夺。7〜8世 纪以后,尚处于氏族部落状态下的傣族先民——掸族,在南诏与骠国两大势 力之间求生存。峤赏弥国的后继者为麓川国。13〜14世纪这一时代( 1287〜1531),是 中南半岛掸、傣民族大发展的时代,也是麓川傣族大发展的时代,即所谓 “掸族统治时代”。13世纪缅甸已出现掸族的强大势力。元灭蒲甘,掸族自缅甸北方崛起, 初定都于邦牙,中期定都阿瓦(Awa),正当此时,大勐卯的掸、傣族取得了 对德宏境内的统治权,麓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兴起,决不是一个偶然的现 象。在德宏境内的傣族各部,自元初建立六路总管府之后,陆续建立了许多 土司政权,思可法兼并了各土司地域,势必跟元朝中央政权发生矛盾,后来 终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战争。13世纪思可法建城于蛮海,迁居者阑( 1240)。思可法卒后,洪武十五 年( 1382 )孙思伦法继任。明朝把元代所建的麓川、平缅两地合建为麓川 平缅宣慰使司,以思伦法为宣慰使。洪武三十一年( 1398 )思伦法领兵向 东,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红河流域的百夷地区,兵至马龙他郎甸(今新平漠 沙),明将沐英遣将迎战,败麓川兵。思伦法又由景东转攻定边,沐英亲往 迎战,与麓川军相遇于定边(今南涧县),双方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战斗,这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定边战役”。定边战后,思伦法元气大伤,不得不请 降。思伦法死,思任法继位,明朝遂命思任法为麓川宣慰使。思任法之时, 仍据有大盈江、瑞丽江、伊洛瓦底江上游一带,且不断向四境用兵,扩张领 土。明王朝于明正统六年(1441 )到正统十四年(1449 )的9年中发动了三 次征讨麓川的战役,以麓川失败而告终。在云南西部延续400余年的“峤赏弥 国”亦宣告结束。造成麓川兴起的原因,固然有经济发展、人口的增殖以及傣族封建领主 扩张兼并的野心,除了这些因素以外,元灭蒲甘给掸、傣族的震动极大,这 种图自强求生存的民族心理成分,也是不可排除的。元时曾置麓川路,又置平緬宣慰使司,元并麓川、平缅为一司,思氏 兼并四境,所有百夷各部会合统一于麓川。麓川本境为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 治州之瑞丽、陇川、遮放、勐卯、南甸、干崖等地区,兼及今缅甸掸邦的一 部分地。明三征麓川以后,打败思氏,革除麓川宣慰司,分设陇川宣抚司、 遮放、勐卯等土司政权、干崖、盏达副宣抚司,等等。用政治强制手段来分 化各部间的经济联系,这就使统一的百夷地区出现若干个封建政权,互不相 属,彼此对抗,互相猜忌,力量相互抵消,达到了封建朝廷分而治之的目 的。这种多头政权并存的局面,造成后来各自为政的格局。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爹地宝贝纸尿裤到底怎么样啊?
宜宾五粮液陈泥香酒价格
手被烫伤了怎么办?
宋小毛的QQ是多少?
轻体房、北京哪有好的轻体房厂家啊
瓜子二手车是不是值得信赖的?
宝宝常用尿不湿,会导致o型或者x型腿吗?
用燃气炉烧开水时小火慢烧、大火烧哪个更节能
求文登市环山路街道办事处下设那些自然村?
湖北空运宠物到深圳要多少钱
金银湖会议中心具体怎么坐车啊?
梁山泊的第二把交椅是谁?
哪位美女知道中牟哪里有专业学化妆的地方 &ap
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主要考哪几章?
新农合外伤报销为什么要去人寿保险公司去报
推荐资讯
脸部皮肤严重脱屑,紧绷感有一段时间了
如何丰胸才有作用
系鞋带的高跟鞋
苹果好还是安卓好?
到了晚上会打呼噜,这是为什么,该怎么办
儿童面霜哪个牌子好?
我想参加中央2台鉴宝节目
纯净水、矿泉水市场现状。
为什么杭州地铁各站点用路命名的比较少,而上
请问我想开个服装店,怎么才能赚钱
郑州工业吸尘器哪里有?郑州大功率工业吸尘器
杭州会计做帐培训,我现在有会计证了,但对公
手机登qq时,显示手机磁盘不足,清理后重新登
刺客的套装怎么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