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含义

答案:1  悬赏:80  
解决时间 2021-10-04 01:29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含义
最佳答案
这是我在网上找到 ,希望能帮到楼主;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李商隐的名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枯荷听雨声”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首七绝和李商隐别的一些诗不同,它不用典,构思臻密,素洁含蓄,所写只是眼前的一些极其普通的景物:竹坞、亭槛、水流、枯荷。但诗人毕竟是大家,这些司空见惯的景物经诗人的巧手一缀,便构成了清幽绝妙的意境,并且把作者对崔雍、崔衮两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和相思以及诗人自己的寂寥之感深深打入读者的心中,勾起无限丰富的想象,引起对这位孤独悲凉却高傲执着灵魂的深切同情与共鸣,艺术感染力是异乎寻常之强,对人心的震撼也不是一般诗作可以比拟的。
首句写骆氏亭的环境。亭在水边,亭槛临水而清幽,围绕水亭的是一片地势较高且可泊船的竹坞,流水清洌,翠竹碧绿,一尘不染。特别强调“无尘”,是相对“尘土飞扬”的,暗示虽在驿路边,却因“竹坞”遮掩,水气氲氤而“无尘”,如系花园中亭榭,无须特说“无尘”。这里同时隐喻崔氏兄弟之父崔戎人品的高洁。二句写在此清幽的环境中引发对崔氏父子的思念。崔雍崔衮是李商隐的从表兄弟,是李的恩师、知己崔戎之二子。李商隐入崔戎幕,与雍、衮交好。但不到一年,崔戎病逝,李商隐失去依傍,又二次应试不第,前途渺茫,孑然一身,辗转于郑州及洛阳、怀州(今沁阳)、孟州、济源间。诗题直写崔氏兄弟之名,显系崔氏兄弟尚未入仕。“迢递”“隔重城”,皆言与崔氏兄弟相去之远。崔戎病故在兖州,回京后,李商隐又曾去长安吊祭(1)。可知崔氏兄弟或在兖州、或在长安,与怀州皆“迢递隔重城”也。“重城”相当于千山万水阻隔之意,不必去考究城墙有几重,犹不必去考究是几重山也。“秋阴”二句,上句写秋日的天气,下句写一夜的秋声。秋空中的阴云终日不散,飞霜的时节也迟了。留得凋残的荷叶,让人们在夜里去听那雨打荷叶的秋声吧!完全是一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境界,而又别出心裁。“留得枯荷听雨声”七个字,已足千古,把彻夜不眠思念友人咬噬着心灵的痛苦,表现到了极至。但李商隐并非单纯写景。诗中透出其时崔戎已病逝,但“秋阴不散”,他仍活在李商隐、崔氏兄弟及兖州人心中;“留得”崔氏兄弟,“留得”诗人自己在凄风苦雨中深深地思念,长夜难眠。然而,荷叶虽然凋残了,却还要在深秋的寒夜听雨声哩!这里反过来又隐含着诗人人生信念的执着和孤傲,及对崔氏兄弟的激励。
此诗不用典,诗意索解较易。但题中“骆氏亭”在何处?多少年来也没有确切的结论,只好以“骆氏亭非当时名胜,无足深考”(2)作罢。清人朱鹤龄所提及的两地:长安骆氏池馆和王庭凑骆氏亭,因“一善事权相之胥徒,一引诱乱臣之相士”(3)轻易被否定。因人论史、先入为主,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
长安的骆氏池馆,《唐语林》云:“骆浚者,度支司书手,李吉甫擢用之。后典名郡,有令名。于春明门外筑台榭,食客皆名人。卢申州题诗云:‘地甃如拳石,溪横心叶舟。’即骆氏池馆也。”论者以为骆氏池馆必有亭,且诗中的“隔重城”,指长安城墙重重(4)必须指出,骆氏亭是专用地名,没有任何资料显示骆氏池馆内有亭名骆氏亭的,专用地名,岂可臆造?按“亭”者,系盖于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是无法“宿”的。如果“二崔方官于朝,义山闲游宿此(5),则只可住在池馆的别处,题目应写成“宿骆氏池馆”,不会写成“宿骆氏亭”。事实上,其时二崔、商隐皆未入仕进朝,商隐潦倒蹇滞,来往于郑、洛、怀、孟、济间,不久即入玉阳山学道,无由进京住骆氏池馆。至于“隔重城”,是一般的修辞手法,像“山重重”、“水重重”一样,不必拘泥于到底有几重山,几条河。
关于王庭凑在河内构筑的骆氏亭,《唐年补录》记载颇详焉。文曰:“长庆元年三月,王庭凑使河阳回,及沇水,酒困于道。有济源骆山人熟视之曰:‘贵当列士,在今年秋。’既归,遇田弘正之难,军士拥为留候。访骆山人,待以函丈之礼。乃别构一亭,去则悬榻,号骆氏亭。”
这里叙述的是唐成德兵马使王庭凑由河北省的正定,出使河阳(今孟州)回,到了济水(据《汉书、地理志》:沇水即济水)河边,因酒困醉卧,路遇济源相士骆山人的故事。由河阳至正定,唐时有两条驿路:一条由河阳驿经由怀州至万善驿,(按《怀庆府志》:覃怀二驿:河阳、万善)北上太行,经泽潞再北,出娘子关,至正定;一条由河阳驿经由怀州向东,经卫辉北折,经安阳至正安。这两条驿路,都要经怀州,过济水,渡沁河。古时的沁河桥、沁河渡大抵在今沁阳市马坡村至王曲村一带。驿路奔沁河渡与济水交会的地方当在今沁阳市蔡湾、王占、南鲁村附近。因此,王庭凑“使河阳回,及沇水,酒困于道”的地方也当在此,即使酒困马游也不会太远。至于骆山人,不必考究是“骆山”人,还是姓骆的“山人”,总之,他是相士,走江湖的,四海为家,极有可能在这一带交通要冲居止谋生。王庭凑确实在这一带构建一个亭子,号骆氏亭。此亭较大,因为可以“悬榻”。《后汉书·徐稚传》:“时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李商隐之宿骆氏亭,可能是临时搭成的铺位,为途中暂宿之地,非为“以函丈之礼”受待贤者也。这正是李商隐的潦倒,如此而卧,才会对竹坞、亭槛、水流、枯荷、风雨有如此深切的感受。《怀庆府志·图经·济水》载:自济源出,向东流,直抵沁阳。所谓“济水穿怀”是也。而顺着济水的流程,正是济源直至沁阳的古驿道。即至今仍活在老百姓口头上的“小官路”。古时,济水流经沁阳,浩浩荡荡,据《通志》载,可以行舟:“舟车郡会,号称陆海”。沿济水是一片片茂密的竹林,有一个个竹坞,一方方湖沼,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虽经战火、砍伐,在蔡湾、王占、南鲁等村庄仍然保留着大片繁茂的竹林,竹坞和荷塘也偶有所见,与太行山下丹河流域的竹林遥遥呼应。如据《孟县志·元获云观碑》所记,南鲁村原名古竹园村,村周围自古皆竹(6),元朝时已叫古竹园村,推想唐宋时已有竹林,至今,该村仍有十多亩大的竹园。一千多年前李商隐在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情景,在今蔡湾、王占、南鲁等村及其邻近村落,仍然依稀可见。只是年代久远,而“别构一亭”者,又是封建社会的乱臣贼子,亭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李商隐时代去王庭凑建骆氏亭时期不远,事件发生在唐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李商隐宿骆氏亭当在公元835年前后,距建亭只十多年。其时王庭凑在成德节度使作上(7),亭榭仍在,李商隐常常来往于怀、孟、济之间,在此留宿。经过一千多年的山水变易,人事沧桑,虽已很难找到它的确切位置,但诗中所描摹的景物还在,骆氏亭的故事带在,骆氏亭就在沿济水这一带村落是极有可能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在济水流域的别的地方。但不会在济源,因为济源北上至正定从无古驿大道,即使有小路可通,尚需绕道,文中未言及有此必要。至于“济源骆山人”之称,更说明不在济源:这是古文习惯的称谓,在名字前面冠以籍贯,与事件发生的地点没有直接关系,倒是表明事件的发生不在此当事人的原籍,如在原籍发生,只呼其名便行了,再冠以籍贯,便成画蛇添足。
需要说明的是,济水另有一条古道猪龙河,与现今的猪龙河走向相仿佛,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沁阳,它与自河阳驿北上的古驿道交会地也在沁阳境内。但考察这里的地理环境,自然特征与诗中的描摹不合,距古驿道经过的沁河桥、沁河渡又较远,与济源相士骆山人可能居止之地也较远。当然,不能排除地理环境、自然面貌的变化,不能排除相士走江湖四海为家途中相遇的可能。即使如此,这个交会之地也在沁阳,骆氏亭也应当在沁阳境内。李商隐在沁阳宿骆氏亭的时间也与他当时的活动相吻合。
据此可以说,《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李商隐入仕之前写于沁阳的诗,是《河内诗二首》之外的又一首描摹沁阳风物、抒发思友之情的著名诗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两房两厅如何改三房哪位知道
哪位了解格力变频空调价格
大家说说金牛管怎样?有高手清楚吗?
绵阳哪里做锦旗
东沟乡去年的油菜产量比前年增产10分之1,去
四川省遂宁市一心一客外卖电话为什么打不通?
UPS同城快递大概多少钱?
天津哪有拍艺术照或个人写真的地方,价格在10
婴儿吐奶是吃饱了
60天宝宝吃奶吃一半就哭闹老爱呛奶
英伦风格装修效果图欣赏
伊莱克斯空调内机漏水问题谁知道啊?我该怎么
长沙森林一号楼盘怎么样?
精密直缝焊管哪个牌子质量好?牌子的质量如何
请问广西那里有台湾卤肉饭的培训,在南宁最好
推荐资讯
急求一篇200字自我评价
做韩式双眼皮全过程
电热水龙头安全吗?
请问橄榄油怎么吃最健康?
简阳有没有卖魔术道具的?
小孩从3到9岁之间不吃蔬菜只吃海鲜肉类,这是
柏油清洗剂擦伤车漆怎么办
旅游大约需要多少钱,走遍全国
谁知道农村如何贷款买房
郑州注册一个分公司50万的,代理大概需要多少
木地板踢脚线的种类和价格?
点染在望海潮中的作用?
手机登qq时,显示手机磁盘不足,清理后重新登
刺客的套装怎么选啊?